安顺地戏的价值-安顺地戏服装定做
哪种民间戏剧在表演时戴木雕面具
安顺地戏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顺地戏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解析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种木雕面具俗称“脸子”。制作工艺复杂精细,是安顺地戏的重要道具。被单戏是一种单人木偶戏,这些面具通常是由木刻制成,制作工艺复杂精细。
每个面具都有不同的表情和特征,代表了不同的角色和性格。演员通过戴上面具,将自己的情感和角色融为一体,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脸子”戏剧的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动写照。
独特魅力
安顺地戏的木雕面具、被单戏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
其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安顺地戏的面具有哪些特色之处?
安顺地戏是一种戴面具演出的民间戏剧。面具,在安顺地区被称为“脸子”,它既可以说是安顺地戏的特征,也是安顺地戏的灵魂。
地戏是一种戏剧和彩绘木雕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不同于一般高台戏,它适应于露天演出,甚至专找较低的平地演出,让观众站在四周较高的地方观看。因此,地戏的脸子通常是顶在额头上的。农民在欣赏唱和跳的同时,也在欣赏脸子。
脸子是地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百花争艳的美术园地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是别的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另外,由于地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什么时候跳地戏,什么时候脸子必须进箱封存,都有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严格的时间规定,不能随便更改,包括脸子的雕刻都有严格的仪式。
制作地戏面具的民间艺人,在动工之前必须祭神,一是祈求神灵保佑,赋予面具的神性,二是保佑在制作中平安顺利、发财发富。
雕刻艺人们在神龛前或屋门口摆下供桌,敬上供品,用一升米插上工木角尺、墨斗、雕刀之类工具,然后磕头作揖,请求菩萨保佑,口中念诵“菩萨保佑,鲁班显圣,保佑保佑”之类吉祥词语。供奉结束后,才能开始雕刻面具。一般都是连头盔一起雕刻,手法夸张,刻工精巧,神气咄咄逼人。
民间艺人们把地戏脸子的主将面具概括为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五种脸谱,俗称“五色相”。因各民间艺人所处的地域位置各异而称谓也有所不同,在表现手法上,或夸张,或精细,或繁缛,或简括,或粗犷,或含蓄,变化多端,不一而足。
文将面具温文尔雅,用以表现剧中足智多谋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庞统、徐庶、《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等。因为安顺地戏只演武戏,因此武将面具最多,也是民间艺人最为精心之作。
每一个武将面具几乎都寄托着民间艺人们对已经故去的那些英雄的崇拜。如刘备、曹操、张龙等。即使是反面角色,也塑造得丰满、威武,似乎只在这样才衬托出正面人物的力量。
老将面具虽刻得老态龙钟,却不减当年威风,有一种令人崇敬的伟岸。少将面具在地戏中也出现较多,挂帅出征的英雄常常是年轻的武将,如《薛丁山征西》中的薛丁山、四马投唐》中的李世民、秦叔宝、罗成、李元霸、裴元庆,《薛仁贵征东》中的薛仁贵,《三国演义》中的吕布、马超等。
少将的面部大多是白色,地戏中称为“粉脸”。他们的造型显得英俊、活泼,虎虎有生气。女将面具同少将一样,大多也是粉脸。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眼睛。男将的眼睛豹眼圆睁,而女将的眼睛则凤眼微闭。
按农民的欣赏习惯,武将额头要饱满,眉弓要突出,双眼要饱实,鼻翼要怒张。特别强调眼球要大、要圆、要鼓,认为只有这样才显得凶悍逼人,才有地戏味道。武将的眼睛给人的印象恐怕最为深刻,那种夸张、暴突的造型,具有一种慑人的力量。
这些武将面具的眼球,从侧面看去尤为明显,至少超出常人的3倍以上,形成一个鸡蛋似的椭圆形。加上黑白两种极色的描画,非常强烈的反差对比,使一对眼睛显示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眉毛的表现手法有这么一句术语:“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如烈焰。”鼻翼和眉弓是地戏睑子表现角色性格的点睛之处。皱眉有的横刻、有的竖刻,尤其竖刻一种,形成两个小肉球,是十分大胆的表现手法。
在武将嘴唇的开法上,变化特别多,有两句术语叫做“天包地”和“地包天”。脸部双眉紧锁,两眼圆睁,鼻翼外张,上齿咬着下唇,叫做“天包地”,给人一种勇猛彪悍的感觉。反过来下唇朝上唇反咬,谓之“地包天”,给人的印象是刚直、焦躁和威严。
还有的面具刻有獠牙,分上獠牙、下獠牙和上下对生獠牙几种,这是傩戏特有的产物。
面颊的刻法也很别致,武将面部肌肉被刻成两个肉疙瘩,像是满脸横肉的样子。而在女将脸都的雕刻上,农民特别反感两个酒窝,戏谑地称之为“水泡脸”,认为这是城里人娇生惯养的娇娘,不是农村人强壮有力的形象。
下巴经过早期写实阶段以后,现在一般都是平的,这种大胆的取舍,完全是表现的需要。耳朵只有少数面具被表现出来,更多的面具是被“耳翅”代替。
头盔和耳翅的装饰是安顺地戏面具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头盔雕刻分为“盘龙尖盔”、“盘龙平盔”、“凤翅盔”和“如意冠”、“道帽”数种。尖盔雕刻红缨,高出盔顶,主要来源于宋代武将兜鍪。平盔受唐代朴头的启发,无缨,盔顶略平。
无论是尖盔还是平盔,都装饰着丰富多彩的对称龙纹。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曾一度成为皇帝专有的装饰图案,直到明代才出现在头盔装饰上。像安顺地戏面具上出现的这么多的龙纹,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艺术现象。
这些盘龙若隐若现,穿插有序,或正或侧,铺排自然。但民间艺人都要求这些龙要完整无缺,有头有尾。龙的数量一般是三四对,四五对,有的多达18条、19条。如李世民做秦王时的头盔,因为有18家归于一统的故事,因此出现了18条龙或19条龙的头盔装饰。
从总的趋势来看,明清以前的面具中龙纹较少,后来面具龙纹越来越多,似有一比高下之势。
“凤翅盔”多用于女将,男将也有凤翅盔的,但只出现在关羽、尉迟恭等少数面具上,而这两位人物在历史小说中都被描绘成“丹凤眼”,有李世民“射开凤眼是真主”之说。
女将的头盔装饰常常在凤纹之上再加龙纹,凤纹用以说明她的性别身份,龙纹代表了她的威武顽强。其他像道帽,如意冠等,则比较简约,在繁缛的盔饰对比下,显得端庄大方,朴素自然。
安顺地戏的盔饰多为龙凤装饰。龙凤在我国是吉祥的象征,龙凤装饰本身就是吉祥装饰。这些龙凤纹样所组成的图案还组成了另外一些吉语装饰。如两条龙和一个圆组成的图形称为“二龙抢宝”,两只凤和一个圆组成的则称为“双凤朝阳”。
吉语装饰的另外一个类型是民间吉语。如用喜鹊、蝴蝶组成的图案称为“多喜多福”,鱼和荷花组成的叫“年年有余”。程咬金的面具上常常由一只蝙蝠,一个寿字和两枚铜钱组成“福寿双全”。或者以一只佛手瓜,一只寿桃组成“福寿双全”。
这些我国民间常用的吉语装饰图案,在农民心目中很有地位,反映了地戏进入民间以后所形成的民间色彩,也反映出民间艺术传统的审美心态。
除龙凤装饰和吉语装饰之外,安顺地戏面具头盔装饰的另一个系列是星宿装饰。
安顺地戏中许多人物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一般凡是戏中人物属于星宿的,都尽量用星宿装饰,然后才装饰龙凤纹样。如罗成、薛仁贵、郭子仪、杨六郎这些都是“白虎星”轮回转世,在他们的头盔上都要装饰白虎。有的用虎头表示,有的艺人喜欢雕刻全虎。
岳飞和秦叔宝在地戏中都是“大鹏星”,他们的头盔装饰为一只大鹏鸟。此外,还有牛皋是“黑虎星”,薛丁山是“金童星”,樊梨花是“玉女星”,杨凡是“丑鬼星”等。金兀术是“赤须火龙星”,为了与头盔上的龙纹加以区别,这条代表“星宿”的龙,常常被雕刻在鼻梁上。
有的虽然不是星宿,但与剧情有关的特征,也用来作为装饰,如尉迟恭据说是双凤眼,关羽也是双凤眼,因此在他们的头盔上雕刻双凤,可算是男像头盔饰凤的特殊事例。
地戏面具的着色非常自由。在我国戏曲脸谱中,面部色彩、花纹已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谱式”,而地戏却还没有完全形成,它可以任凭民间艺人自由地想象。
地戏面具在逐渐形成特定的谱式和色彩,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示对剧中人物的褒贬,但是,它又不完全依靠特定的模式来造型。
例如,在地戏面具中以红色表示忠勇,如关羽,黑色表示刚直,如张飞,白色表示奸诈如张士贵。红脸中也有反面人物,如金兀术。在粉脸中,更多的是忠贞刚烈的形象,如岳飞等。而那些勇猛的少年小将,则大多是粉脸。
地戏面具色彩丰富,可以说没有一种颜色不可以用来上脸。而给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那些在远离正常人脸的颜色,如一些便用蓝绿冷色描绘的面具,表现青面獠牙,神秘怪诞的角色,用以渲染地戏特有的那种森严恐怖的气氛。
有时色彩被用来表现年龄,如同是一面薛仁贵,征东时他是少将,白脸,征西时他已成为老将,用红脸。而尉迟恭、尉迟青山、尉迟号怀、尉迟宝林分别是黑脸、蓝脸、绿脸、白脸,在这里色彩代表年龄和辈分。
地戏面具的面部图案,大多来自农村常见的动物和植物。民间艺人采撷身边习以为见的东西,用来美化面具。我们最常见的有瓜蔓、蝴蝶、鱼,有位艺人把鱼画到了眉毛上,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创举。
这些图案多数是写实的,有的略有变形,却基本上能识别它的原型,如曹操脸上的小花,应该是来自农家篱上的瓜蔓。当然,地戏面具脸部图案也有少数是抽象的,已开始向后来的戏曲脸谱转化了。
在安顺地戏中,更为多彩丰富,更富有趣味的是道人、小军、丑角、忠厚善良的形象和动物面具。道人面具在地戏面具中是创作最为自由的一种。主将面具根据地戏唱本提供的造型依据雕刻,因为这些人物大都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真实人物。
地戏中的道人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人物,民间艺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力,因此面具形态五花八门,奇形怪状,如鸡嘴道人、鱼嘴道人、飞钵道人、铁板道人等。这些面具面相奇特,能够引发人们好奇心和想象力。
小军在地戏中常常由儿童扮演,因此小军面具被做得活泼可爱。这个红脸或白脸,头上挽两个发髻的小军面具属于正面形象,因为是正面形象,就做得规矩一些。还有一些番小兵属反面形象,似乎就要灵变得多,艺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他们认为合适的范围内加以丑化。
至于丑角,这是地戏传入贵州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角色,脚本中没有他们的台词,他们表演全靠临场发挥。他们的作用,如同现在戏剧舞台上的丑角一样,在于引人发笑生发剧情。
在地戏面具中,最早的丑角形象是“笑嘻嘻”,这是一个元梁王手下的兵丁的形象,反映地戏传入贵州初期,以敌军下级士兵作讽刺取乐对象的历史情况。与“笑嘻嘻”同时存在的还有小花花、小顶子等。
清代时的1860年左右,出现了“老歪歪”的形象。后来,丑角的形象发展更多更快,出现了诸如“老好人”、“鸦片壳壳”、“账房先生”、“夹嘴”、“耍二”、“喝喝”等。总之,民间艺人觉得什么人物值得讽刺,他们就可以刻进面具里。
地戏面具中另有一些忠厚善良的形象,雕刻得令人喜欢。如土地、和尚、老母、三元李靖等,这些形象大都塑造得老态龙钟,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同地戏面具中主将大多是凶神恶煞的形象比起来,他们让人感到亲切。这就丰富了地戏面具的人物造型,加深了地戏面具的艺术厚度。
地戏面具中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地戏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动物形象,这大概同原始傩戏驱邪酬神的功利有关,傩仪的初始阶段有方相氏和十二神兽之说,作为傩戏,必然会保留下许多东西。
最令人注目的是虎的形象。有人说,我国人的图腾崇拜主要是龙,不过在我国人的心目中,虎有着特殊的地位。从地戏中反映出来的这一现象,显得尤其明显。地戏人物中那么多“白虎星”轮回转世,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地戏面具中的老虎、呼雷豹、龙须虎和农家门上用以避邪的吞口都出自虎的形象。这一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这些形象在地戏中大都是“神兽”,像呼雷豹,是能够腾云驾雾,救主人于危难的神骑。
龙须虎,是具有魔力的人格化的神兽。至于吞口,更是一种降魔伏妖、神力无边之偶像。农民们将它置于门上,希望它能镇住一切邪魔。可见,虎在地戏中是被崇拜的神。
除虎之外,地戏面具中的动物还有牛、马、猪、猴、鱼、青狮,也有龙,分青龙、独角龙、金龙等。动物形象多是农家常见的形象,与农民们日常相处,因此,民间艺人把它们做得十分可爱,以其说是对它加以神化,不如说是对它加以人格化、人情化。
当面具制作完毕后,要举行庄严的“开光”仪式,将面具供在神龛上,用禽血点在上边,以赋予其神性。由此可见,面具在地戏中具有神圣的神秘色彩。
安顺地戏面具
哪种传统戏剧表演时要带木雕面具
贵州安顺地戏在表演时需要戴木雕面具。
贵州安顺地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剧形式,源于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的传统表演艺术。它以头戴木刻假面的独特表演形式而著称,这种木雕面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脸子”,其制作工艺之复杂精细令人惊叹。在安顺地戏的表演中,这些木雕面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这一传统戏剧形式不可或缺的道具。
贵州安顺地戏,又被称为“跳神”,是流传于贵州省安顺市一带的古老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木雕面具和表演方式而闻名。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曾是屯堡人用于祭祀和驱邪的重要手段,至今仍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爱和尊崇。
在安顺地戏的表演中,木雕面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面具通常由雕刻精细的木头制成,每个面具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角色,如将领、士兵、鬼神等。面具的形态和颜色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邪恶,而白色则代表纯洁。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会戴上这些木雕面具,通过面具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这些面具不仅有助于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而且也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此外,木雕面具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个面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而成,其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这些面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的打磨才能完成。因此,木雕面具也是安顺地戏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贵州安顺地戏的表演中,戴木雕面具还有另一层含义
由于历史上的屯堡人是从中原地区迁徙到贵州的移民后代,他们在新的土地上为了保持中原文化的传统,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戏剧形式。而戴上面具可以使演员们在表演时更好地投入到角色中,传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同时,面具的神秘感和威严感也能够给观众带来更深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贵州安顺地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然而,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